今天分享的是:2025年全球趋势报告:亚太地区报告
报告共计:19页
亚太广告市场2025趋势:流量红利下的质量博弈,社群媒体成核心但违规与低可视率痛点待解
在数字广告行业加速迭代的当下,“广告预算是否真正触达真人、产生价值”成为亚太地区品牌与营销从业者的核心关切。近日,DoubleVerify(DV)发布的《2025全球趋势报告:亚太地区报告》,以媒体验证为核心视角,揭露了区域内广告投放中的“媒体浪费”痛点,并通过品牌适用性、欺诈防控、广告可视率及用户注意力四大关键指标,结合营销人员与消费者行为数据,勾勒出亚太广告市场的机遇与挑战。这份报告不仅为行业提供了数据参考,更让我们看到普通用户行为与广告效果之间的深度关联。
所谓“媒体浪费”,并非抽象概念。报告将其定义为与品牌适用性违规、欺诈/复杂无效流量(SIVT)等违规行为相关的预估成本,计算方式是将违规总成本乘以每千次广告曝光3美元的行业常规成本(CPM)。简单来说,当广告出现在充斥争议的内容旁、被机器人点击,或是因位置不佳根本没被真人看到时,这部分预算就成了“无效投入”,最终直接影响品牌收益。而要避免这种浪费,就得从广告投放的全链路质量管控入手。
展开剩余86%从亚太地区营销人员的实际布局来看,2025年的广告预算分配呈现出鲜明的“社群导向”与“区域差异”特征。DV对520名区域内营销人员的调查显示,社群媒体已成为绝对核心——87%的亚太营销人员已在社群媒体投放广告,仅有9%尚未有相关计划。细分市场中,68%的澳洲与纽西兰营销人员不仅当前布局社群广告,还计划在今年进一步加码;东南亚和印度市场则更偏向电商业态,超过70%的营销人员已在电商媒体网络投放广告,超20%打算扩大这一领域的投资。
广告格式的选择则更贴合不同地区的用户习惯。在印度和东南亚,由于手机是主流上网设备,超过90%的营销人员认为社群媒体动态广告效果优于平均水平;澳洲与纽西兰的消费者更青睐短影音(Reels),81%的从业者将其列为表现最佳的广告格式;日本市场虽投连网电视(CTV)的营销人员尚未过半,但56%的人表示CTV广告效果超出预期,暗示这一领域仍有不小的挖掘空间。
消费者的行为则直接决定了广告效果的“天花板”。对8000名亚太消费者的调查显示,区域内数字内容消费正持续升温——人们平均每天花3.5小时接触数字内容,其中95%常浏览社群平台内容,34%预计未来12个月会在社群平台投入更多时间,这一比例高于全球28%的平均水平。但与此同时,消费者对广告的“容忍度”正不断降低:46%的亚太消费者使用广告拦截工具,低质量、无关联的广告已难以被接受。更关键的是,近半数消费者表示,若品牌广告出现在令人反感的内容旁,会降低购买该品牌产品的意愿;有年幼子女的家长反应更强烈,52%会因此改变购买决策。这种影响还会蔓延至品牌声誉——61%的印度消费者和60%的菲律宾消费者,会建议亲友停止使用广告出现在不当内容旁的品牌产品。
衡量广告质量的四大核心指标,更直观展现了亚太市场的“喜忧参半”。品牌适用性违规率是当前最突出的挑战,亚太地区这一指标达15%,不仅高于全球7.7%的平均水平,还较去年同期上升,其中日本的影响最为显著。受2024年大选周期及多起政治、性丑闻影响,日本品牌适用性违规率年增67%,80%的违规属于“不当内容”类别,甚至在大选期间违规行为暴增342%。相比之下,澳洲/纽西兰表现亮眼,违规率仅5.1%,区域差异明显。从广告类型看,行动网页版展示型广告违规率最高(14%),占去年违规案件的62%,而影片广告违规率则下降32%,成为少数亮点。
广告欺诈防控方面,亚太地区整体表现稳健。尽管欺诈/SIVT率较去年微增2%,但整体水平仍比全球指标低18%,位列全球第二低。不过局部市场需警惕风险:新加坡和澳洲的欺诈率分别升至1.6%和1.2%,两地非人类数据中心流量也分别激增36%和54%;同时,机器人欺诈增加18%、模拟器欺诈上升60%,成为新的风险点。从广告载体看,电脑版网站展示型广告欺诈率最高(1.7%),而行销人员常用的程式化广告,其欺诈率比媒体直购低35%,显示采购方式对风险控制的重要性。
广告可视率则是亚太地区的一块“短板”。区域内真实可视率(广告被真人有效看到的比例)低于全球水平,主要受日本市场拖累——日本展示型广告和影片广告可视率分别骤降15%和13%,行动网页展示型广告可视率更是急跌17%。不过部分市场也有突破:印度和印尼的影片广告可视率分别上升9%和8%,这一增长主要由行动应用程式广告9%的增幅带动,展现出行动端的潜力。
值得欣慰的是,注意力指数成为亚太地区的“优势项”。区域整体注意力指数达114%,高于全球100%的基准,意味着亚太广告在吸引和维持用户关注上表现更优。越南以高出全球27%的指数居首,中型行动网页展示型广告贡献最大;印尼的小型、中型行动网页展示型广告注意力指数,分别高于全球34%和43%;日本则靠中型电脑版展示型广告(高于全球45%)拉动整体表现。细分广告类型中,电脑版网站横幅广告和应用程式内影片广告的注意力指数,分别超越全球指标22%和28%,成为区域竞争优势。
这份报告清晰地展现出亚太广告市场的复杂图景:一方面,社群媒体和行动端的高渗透率带来了流量红利,用户注意力指数的领先也为广告效果提供了坚实基础;另一方面,品牌适用性违规、广告可视率低等问题仍在吞噬广告预算,加上消费者对广告质量的高要求,考验着营销人员的策略能力。
对亚太营销人员而言,优化方向已逐渐清晰:需优先采用媒体质量防护工具,减少无效浪费;在广告形式上,品牌推广阶段可聚焦行动优先和影片格式,转化阶段则侧重行动网页与电脑版网页,贴合不同阶段的用户行为;同时,需关注区域内市场差异,比如日本需加强品牌安全防控,东南亚可深化电商媒体布局。
随着数字内容消费持续增长,广告行业的竞争已从“流量争夺”转向“质量竞争”。对品牌来说,理解亚太地区的消费者偏好与媒体环境差异,优化广告投放的每一个环节,不仅能减少浪费,更能建立消费者信任——这或许才是数字时代广告行业的长期竞争力所在。
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
报告共计: 19页
中小未来圈,你需要的资料,我这里都有!
发布于:广东省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